1喝中药不能吃什么
1、油腻类: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、油炸的硬固食物。
油腻有损脾胃健运,故凡外感疾病、黄疸、泄泻者当禁忌。
油煎、油炸之食物质硬、燥热,不易消化,胃肠有病及“上火”者忌食。
2、 鱼腥类: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,且含有异性蛋白,易引起过敏反应,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,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,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。
此类食物有黄鱼、鲤鱼、带鱼、蚌肉、虾、螃蟹等,而鲤鱼、沙丁鱼、鲇鱼、黄鱼、螃蟹、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。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。
3、酸涩类:酸过多则对肠胃有刺激,故胃酸过多、胃肠溃疡患者禁食。涩者,大多含鞣质。
如茶叶含有鞣质,而浓茶含量更高,与中草药同服时,可与中草药中某些蛋白质、生物碱、重金属盐结合产生沉淀,这就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,同时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有影响。
因此,在服用中草药时,一般不宜与浓茶同服。
4、生冷类: 此类食物性多寒凉,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,故适合热证疾病。
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,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,当禁忌。
如白萝卜性寒,具有消食、化痰、理气之功效,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,岂不寒上加寒,
胃肠功能更差。
另外,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,由于药性相恶,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,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。
2喝中药能喝茶吗
中医认为,吃中药期间最好不要喝茶。因为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不但会降低或影响药物疗效,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,故吃药不能用茶水。
另外,通常情况下喝中药是不用茶水送服的,因为喝茶会“解药”。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,很容易与生物碱发生不溶性沉淀。
而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都是生物碱,如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,黄连、黄柏中含有小檗碱,百部中含有百部碱。其他像元胡、大蓟、小蓟、川牛膝、曼陀罗等有效成分也主要是生物碱。当这些药的水煎液与茶水同服,就会发生沉淀而影响药效的发挥。
同时,茶叶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,会阻止人体对蛋白等营养物质的吸收,因而在服用党参、黄芪、山药等补益药时,饮用茶水,特别是饮用浓茶,也会降低药效。
3便秘吃什么中药
、中药:麻仁丸
组成 火麻仁、苦杏仁、大黄、权实、厚朴、白芍。
功用 润肠通便。用于治疗肠胃燥热、脾虚便秘之证,如虚人及老人;肠燥便秘、习惯性便秘、痔疮出血、痔疮便秘等。
剂量 蜜丸剂:60g/瓶,内服,6—9g/次,1—2次/日。
注意 年老、体弱者不宜久服。
孕妇忌服。
二、中药:四磨汤口服液
[成份]木香、枳壳、槟榔、乌药
[性状]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色的澄清液体;气芳香,味甜、微苦。
[功能主治] 顺气降逆,消积止痛。
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,症见腹胀、腹痛、啼哭不安、厌食纳差、腹泻或便秘;中老年气滞、食积证,症见脘腹胀满、腹痛、便秘;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。
[规格] 每支装10毫升
[用法用量] 口服,成人一次20毫升,一日3次,疗程一周;
新生儿一次3~5毫升,一日3次,疗程2天;幼儿一次10毫升,一日3次,疗程3~5天。
[禁忌]孕妇、肠梗阻、肠道肿瘤、消化道术后禁用。
[注意事项] 1.饮食宜清淡,忌烟、酒及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。
2.冬天服用时,可将药瓶放置温水中加温5~8分钟后服用。
3.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4.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5.患儿如腹胀腹痛或哭闹不安较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6.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,应去医院就诊。
7.对本品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8.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。
9.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。
10.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。
11.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,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。
4喝中药的最佳黄金时间
一般来讲,上午9时和下午3时左右,是机体吸收药物的“黄金时间”,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。
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,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。
一般而言,治疗虚症和肠胃病,应在饭前30~60分钟服用;
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,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,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,减少副作用的产生;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,也应饭后服用;
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。
其中,通便药物如大黄、火麻仁等,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,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;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,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。
另外,“趁热喝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。
其实,喝汤药不一定要“趁热”。
中医理论认为,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“温服”,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,在常温下放至30℃~37℃时再喝,而丸、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;属于解表、发散风寒的中药,才应该“热服”,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、热水,以助药力;
而止吐、解毒、清热的药,则应该“冷服”,以免引起刺激。
5论中药副作用
在中药使用中,中药副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:1.剂量过大。每味药都有其一般用量.这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。药量不足,达不到治疗效果;剂量过大,则易发生不良反应。
2. 服用太久。“药有偏性”,“所谓毒药,是渭气味之有偏也”.所以每昧中药都一样,长期服用就会造成不良后果。
3.炮制不当,绝大多数中药要经过炮制后方可人药,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,并减缓其药性,所以炮制不当很容易产生毒副反应。
4.配伍失误。许多中药是不能混用的,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。针对中药的毒副作用,古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了“十八反、十九畏”的配伍禁忌,在保证有效的情况下,尽可能减少药味数。
另外,一些中药服用时也有饮食上的禁忌,这些都是避免中药配伍失误所需要注意的。
5.制剂不妥。
6.外用失控。
7.误食误用。
8.病人个体差异。
虽然中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产生,但这些副作用也并非无法消除,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努力,互相配合,消除中药的副作用,让中药能继续服务患者。我认为,消除中药副作用可以在以下方面入手:1.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。
对于部分有毒、甚至毒性很强的中药,医生要高度重视,严格遵循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诊疗程序,认真辨证,遣方选药。
2.规范处方剂量控制剂量、疗程,纠正中药是天然药、无毒、副作用的观念。慢性病患苦需长期服药时。当了解药效成分的半衰期及其体内过程。对有蓄积可能的药物,应采用少量、间断服用的方法,减少蓄积中毒的可能。药物剂量越大,中毒机会愈大,症状愈重.不能一味地提高剂量来追求显效,而忽视了安全有效剂量的问题。
3.遵医嘱用药。病人要遵医嘱用药,不可随意改变药物剂量和服法,特别是毒性较大的中药,不要轻信游医药贩的所谓祖传秘方。
4. 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。目前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还很薄弱,不少中药的不良反应,尤其是其作用机制、药物成分及药物动力学均不明了,这十分不利于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。
5. 对症处理。由于中药的种类多,剂量、中毒方式、个体差异、处理速度等,对预后均有影响,且药物所含成分不同,对不同系统、不同组织、不同器官的亲和力不同,其分布也有差异,出现的症状也有所偏重,所以应及时地对症治疗,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产生。
6. 加强中医理论教育。医生运用中医治疗疾病时,应有中医药理论的指导,不依照中医药理论用中药,而用西医的方式用中药会带来很多药物的毒副作用,如之前欧洲甘草事件和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即是如此。这一点,在国外尤其突出,其带来的中药毒副作用严重损害了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,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在国际上普及中医药理论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