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死,遂汉亡。
自己品吧
姜维字伯约,天水冀人。他的父亲姜冏是郡里功曹,因羌、戎叛乱,他为保护太守而战死沙场。当时姜维还不大,他的母亲将他抚养成人。他喜欢郑氏学,好立功名,暗养死士,不做百姓之举。他后任郡上计掾,州里征辟他为从事。因他父亲是烈士,魏国赐他为中郎,并参与天水郡军事。
建兴六年,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,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率属下们随雍州刺史郭淮巡行,范围从西县至洛门,姜维及功曹梁绪、主簿尹赏、主记梁虔、郡吏上官子修等随行。这时他们得知诸葛亮兵至祁山,郭淮转头对马遵说:“诸葛亮来者不善!”便东赴上邽而守。马遵也想随郭淮而去,姜维劝马遵回天水的治所冀,马遵见各县纷纷响应诸葛亮,而冀在西方,当地土著并不安分,怀疑姜维等皆有异心,于是连夜逃往上邽。
姜维等人察觉之时,已追马遵不及,上邽城也不让姜维等人入内,于是姜维等人回冀。天水人已响应诸葛亮,见姜维等人回来大喜,便派他们去见诸葛亮,姜维等人不得已前往汉营。诸葛亮本想派姜维回冀纳降,不想马谡已被张郃、费曜等击败,街亭失守。诸葛亮只得将西县千余家百姓迁走,率姜维等人撤退。冀被魏国收复,姜维老母妻儿也被俘,因姜维本无反意,魏国没有杀其家眷,而是将他们捕入保官,以为人质。
PS:姜维归汉,《三国志》简单的说,就是上邽、冀都不放姜维入内,姜维于是率众投诸葛亮。《魏略》与《三国志》的主要差异在:
一、马遵直言姜维等不可信,而不是不辞而别;
二、冀见姜维等人归来大喜,而不是不放他们进城。
首先按《魏略》,姜维劝马遵回冀,这里我认为问题不大,马遵也确实不信任姜维,但直接对姜维说你们不可信,这就比较二了,就不怕姜维直接跳反?所以我认为马遵大概率还是不辞而别。而天水等三郡叛应诸葛亮,这个多传有所提及,姜维最终都是投汉,冀也已投降,就没有不接纳姜维的理由,因此派姜维去投降更为合理。但《魏略》称冀只派了姜维和上官子修去见诸葛亮,这并不合理,梁绪等人也是投了汉的,如果他们直接留在冀,再逃出来也不容易,我认为姜维一行人受冀的委派,都去见诸葛亮更为合理。
诸葛亮一见姜维便大喜,他征辟姜维为仓曹掾,加授奉义将军,请刘禅封姜维为当阳亭侯,姜维时年二十七岁。遥想诸葛亮投刘备,也是这个年纪。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、参军蒋琬写信称姜维忠勤时事,思虑精密,李邵、马良等人都不如姜维,乃凉州上士。诸葛亮还说要先教姜维如何率领中虎步兵五六千人,姜维既对军事很敏锐,深解兵意,又有胆义,心存汉室,才过于人,自己要将军事都教给姜维,然后再让他回宫觐见刘禅。魏国命姜维母亲写信,令姜维回国,姜维回信道:
良田百顷,不在一亩,但有远志,不在当归。
后来姜维升任中监军、征西将军。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,姜维回成都任右监军、辅汉将军,统领各军,刘禅进封姜维平襄侯。延熙元年,姜维随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。蒋琬升任大司马,任命姜维为司马,命他数次率偏军西入魏境。延熙六年,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,兼任凉州刺史。延熙十年,姜维升任卫将军,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。这年汶山平康夷反,姜维率众平叛成功。他又出陇西、南安、金城界,与魏将郭淮、夏侯霸等战于洮西。胡王治无戴等举部投降,姜维带回他们妥善安置。延熙十二年,姜维持节,再出西平伐魏,不克而还。
姜维认为自己熟掌西方风俗,又自负有过人才武,想诱各羌、胡部落以为羽翼,这样可切断陇山以西,以为汉有。他每欲兴兵大举北伐,费祎常抑制不从,给姜维兵不过万人。他对姜维说:“我等不如丞相甚远,丞相犹不能北定中原,何况我等!且不如保国治民,敬守社稷,以守成之功业,以待后来的能人。不要以侥幸寄成败于一举,若不成功,悔之无及。”
延熙十六年岁首,费祎遇刺毙命(我实在是很讨厌费祎)。这年夏,姜维第一次总领北伐。他率数万人出石營,经董亭,围南安。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,姜维粮尽退兵。次年,刘禅加封姜维督中外军事。姜维二次北伐,他再出陇西,魏狄道长李简举城降。姜维进围襄武,与魏将徐质交锋,斩将破敌,魏军败退。姜维乘胜而进,魏军多降,或被姜维攻取,姜维迁河关、狄道、临洮三县百姓班师。
延熙十八年,姜维三次北伐。他和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同出狄道,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,斩敌数万。王经退守狄道城,姜维进围狄道,魏征西将军陈泰赶来解围,姜维退驻钟题。次年春,刘禅升姜维为大将军,他整兵第四次北伐。他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会师上邽,胡济失期不至,导致姜维被魏将邓艾败于段谷,汉军星散流离,死者甚众。段谷之败让蜀中怨声载道,陇西也骚动不宁,姜维引咎请求自贬,被刘禅贬为后将军,但仍行大将军之权。
PS:诸葛亮当年不也是如此吗?姜维还真是孔明亲传弟子。
延熙二十年,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,司马昭分关中兵东下平叛,姜维趁机第五次北伐。他率数万人出骆谷,打算乘虚攻向秦川。姜维直至沈岭,当时长城(魏国城池之名,不是万里长城)积谷甚多而守兵少,他们听说姜维将至,都很惶惧。魏将司马望准备拒敌,邓艾也从陇右赶来支援,都会师于长城。姜维前驻芒水,倚山为营。司马望、邓艾傍渭水坚筑营围,姜维数次挑战,二人坚守不应。次年姜维得知诸葛诞已败,退兵返回成都,恢复大将军之位。
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,都是用兵充实各营围,以御外敌,敌若来攻,使其不得入内。后兴势之战,王平也按此法,捍拒曹爽来犯。但姜维认为,以各营围重重把守,互相交错,虽合《周易》“重门”之义,但只可御敌,而不能获大利。他建议刘禅,不如在魏军来犯之时,各营围都敛兵聚谷,退守汉、乐二城,让魏军孤军深入,引其入汉坚关之下,汉军坚守关口,并派游军并进,以伺魏军之虚。魏军攻关不克,沿途又无散谷补给,千里无粮,魏军自然疲乏,待他们退兵之日,各城汉军并出,与游军并力搏杀,可尽灭来犯之敌。
于是季汉令督汉中的胡济退驻汉寿,监军王含守乐城,护军蒋斌守汉城,又在西安、建威、武卫、石门、武城、建昌、临远立围守。景耀五年,姜维第六次北伐。他率众出汉、侯和,被邓艾击败,退驻沓中。
PS:姜维主导的六次北伐,加上之前的“数次率偏军西入魏境”“出陇西、南安、金城界,与魏将郭淮、夏侯霸等战于洮西”“再出西平伐魏”,可称之为“九伐中原”。不过细究起来,数次偏师西入魏境,姜维实际上北伐不止九次。
姜维本就是魏国降将,又累年攻战无功,因此颇受非议。此时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,姜维曾因厌恶黄皓恣肆专权,启奏刘禅杀黄皓。刘禅拒绝道:“黄皓不过一跑腿小臣,过去董允恨他切齿,令我常常遗憾,君又何必介意!”姜维见状,害怕失言,便恭言告退,刘禅则命黄皓找姜维道歉。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勾结,黄皓暗图废掉姜维,改扶阎宇上位。姜维自知尴尬处境,心中疑惧,便不再回成都,而请求留在沓中种麦屯田,以求避祸。
景耀六年,姜维见魏有谋汉之举,上表刘禅:
臣闻钟会治兵关中,欲进取我境。陛下应派张翼、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、阴平桥头,以防未然。
黄皓信鬼巫,认为魏军不会来,便让刘禅按下此事,令群臣不知。等钟会将向骆谷,邓艾将入沓中,刘禅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到沓中支援姜维,派左车骑将军张翼、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赴阳安关口以为诸营围外援。汉军到阴平时听说魏将诸葛绪正杀向建威,便停守待敌。一个多月后,姜维败于邓艾,也退驻阴平。
钟会围攻汉、乐二城,派别将进攻关口,汉城守将蒋舒投降、傅佥力战殉国,见《傅肜附传》。钟会攻乐城不克,得知关口已得,便长驱直入。张翼、董厥刚至汉寿,姜维、廖化亦舍阴平而退,正与张翼、董厥会师,他们都退守剑阁以拒钟会。钟会写信劝降姜维:
公侯(姜维)以文武之德,怀超世之略,功济巴、汉,声拨华夏,远近无不归服公侯大名。每当回忆过去,公侯也曾与仆同受大魏大化,吴札、郑侨,能懂仆如此美意(吴人季札入郑,见郑大臣子产(郑侨)一见如故)。
姜维不回信,分列营阵,严守险要,钟会不能攻克,因粮运悬远,正考虑是否撤军。而此时邓艾从阴平通过景谷道侧入蜀地腹地,破诸葛瞻于绵竹,刘禅向邓艾请降,邓艾进据成都。姜维等初闻诸葛瞻败时,有消息称刘禅要固守成都,还有称刘禅要东投孙吴,或南下建宁,莫衷一是。于是姜维等引军由广汉、郪道撤退,以探消息虚实。随即刘禅敕令传来,竟是让他们放下武器,到涪投降钟会,在场将士无不悲愤,气得拔刀砍石。
姜维等率军投降钟会,钟会问姜维:“为何来的这么晚呀?”
姜维正色流涕道:“你今日看见我已经是快了!”
钟会甚感惊奇,厚待姜维等人,并暂且归还汉将们的印绶节盖。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,钟会对长史杜预说:“以伯约比中土名士,公休(诸葛诞)、太初(夏侯玄)也不能胜他。”当时季汉官属虽皆天下英俊,却也都不如姜维。
姜维见钟会心中暗藏异志,计上心头,他打算利用钟会,扰乱蜀地,以趁乱恢复汉室。姜维对钟会说:“闻君自淮南以来,算无遗策,晋有今日,皆君之力。而今君复定蜀,威德振世,百姓拜服君之高功,君主畏君不世奇谋,君难道想如此安然归去?韩信在战时也不背汉,却在和平时遭受猜疑;文种不从范蠡归隐于五湖,终伏剑而妄死,他们岂是愚臣?汉高、勾践又岂是昏君?不过是利害使然。今君大功既立,大德已著,何不学陶朱公泛舟绝迹于江湖,全功保身,登峨嵋之岭,而从赤松子(张良归隐的典故)云游呢?”
钟会说:“君之言太过高远,我做不到,况且如今的形势,也不是只能归隐吧。”
姜维说:“其他的则是君智力所及,不用烦老夫多言了。”
从此钟会和姜维情好欢甚,钟会先设计令邓艾被捕,然后率姜维等人到成都。司马昭亲率大军西来,钟会惊觉司马昭可能知道自己的反意,便打算立即谋反。姜维献计,劝钟会杀死魏来伐汉的众将,以便行事,实则想趁魏国其他将领死后,他在杀掉钟会,再将魏军尽数坑杀,然后恢复季汉。他给刘禅密信道:
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。
钟会将魏国众将都抓了起来,他自称益州牧,打算给姜维五万人,为自己的先锋,北上和司马昭决战。钟会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魏国在蜀将士愤怒,他们杀了钟会和姜维,见《钟会附传》。姜维时年六十三岁。
姜维的妻儿也一并被杀,魏军剖开姜维尸体,见其胆如升大。姜维的遗憾,直到东晋,蜀人提及仍感痛惜。季汉遗臣郤正著论论姜维道:
姜伯约居上将之重,处群臣之上,但其宅舍破薄,家无余财,也无姬妾之欢、声乐之娱。他的衣食住行,既不奢侈,也不节俭,俸禄赏赐,随手耗尽。我观他如此,并不是为了讽刺贪腐,鼓励清俭,故意压抑自己作秀,他是真的如此便是满足,不再多求。凡人常以成败论英雄,捧上抑下,都认为姜维死无葬身之地,身死而宗灭,以此贬低姜维,而不再多加思考,这不合《春秋》褒贬之义。正如姜维的乐学不倦,清素节约,自一时之仪表。
梁绪后官至大鸿胪、尹赏执金吾、梁虔大长秋,他们都在季汉灭亡前就去世了。上官子修疑为上官雝,不详。
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姜维的人生简历
姜维(202年-264年),字伯约,天水冀县(今甘肃甘谷东南)人。三国时蜀汉名将,官至大将军。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,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。因为父亲姜冏战死,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。
诸葛亮北伐时,姜维被怀疑有异心,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,被诸葛亮重用。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,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,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,与曹魏名将邓艾、陈泰、郭淮等多次交手,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;小胜三次;相距不克四次;大败一次,小败一次。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,而宦官黄皓弄权,姜维杀之不成,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,后司马昭五道伐蜀,姜维据守剑阁,阻挡住钟会大军,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,刘禅投降。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,假意投降魏将钟会,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,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,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。
有人说姜维执意北伐,如果守的话蜀国能多苟几年,我认为姜维是个英雄,大丈夫提三尺剑,当立不世之功。汉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。 这本身就是武人一生的追求,更何况为了自己的政治正确和理想正确。
刘禅虽暗弱无能,但也不嫉贤妒能,放兵权给姜维始终没收回。 姜维领兵在外,黄皓费祎也只能掣肘于内,不能把他怎么样。
另外,虽然11次北伐看似毫无希望,和丞相一样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但其实都是唯结果论了。
当时魏国各种内乱,机会很多,魏国历经政变、实际领袖死亡、魏将投诚、羌胡归附、吴国配合,蜀国国内又恰逢费祎遇刺掣肘减少,有很多机会,哪怕兵微将寡,也不始终不放弃遗志,逆风不蹲泉水,照样找机会经济型胜利,建立局部优势。 最后等魏国发育整合完毕,老家被拆,还不放弃,喊出经典名言:臣等正欲死战,陛下何故先降。
以62岁高龄,本来可以稳稳的投降做个富家翁,封妻荫子。反正没有心理和舆论负担了,都亡国了,再不济,解甲归田归隐总行吧,肯定留个不仕敌国的好名声。结果他做什么了? 从敌人内部挖墙脚,利用钟会野心,谋求惊天大逆转。 这人太可怕了,根本不惜命,不惜名。
这种执着,这种信仰,这种忠诚, 被后世各种上帝视角解读,误解,甚至想象成阴谋家, 这是对他的误判。
丞相没选错人。 汉朝最后闪耀的将星
先看看同时期别人对姜维的评价
诸葛亮:姜伯约忠勤时事,思虑精密,考其所有,永南、季常诸人不如也。姜伯约甚敏于军事,既有胆义,深解兵意。
钟会:公侯以文武之德,怀迈世之略,功济巴、汉、声畅华夏,远近莫不归名。
邓艾:姜维,自一时雄儿也。然与某相值,故穷耳。
郤正 :姜伯约据 上将 之重,处群臣之右。宅舍弊薄,资财无余,侧室无妾媵之亵,后庭无声乐之娱。衣服取供,舆马取备,饮食节制,不奢不约,官给费用,随手消尽
干宝 :姜维为蜀相,国亡主辱弗之死,而死于钟会之乱,惜哉!非死之难,处死之难也。是以古之烈士,见危授命,投节如归,非不爱死也,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
罗贯中 :天水夸英俊,凉州产异才。系从尚父出,术奉 武侯 来。大胆应无惧,雄心誓不回。成都身死日,汉将有余哀。
《魏晋文学史》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,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。作品如《蒲元别传》等。
个人愚见;姜维有勇有谋,文武双全,智比诸葛,然愚主不淑,刘婵偏安西南,遇宦官黄晧,当政专权,主用人不当,故功亏一篑。姜维此人赤胆忠心,以身殉国,悲情悲壮,值得点赞致敬,可歌可泣……
首先得承认灭蜀之战他有不可推卸的战略失误 但是留给他的基本面也是胜不能逆乾坤 败则失家业的局面 丞相 钟会 邓艾司马昭对他的评价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就不赘述了 可惜了老师孔明和好大哥蒋琬都没能再长寿些 多帮助他一下 一个敢于和老天爷掰掰手腕的男人 或许 早出生50年 先主会更喜欢他 他们是一路人
类似问题答过,不想重复。唯一想说一句的就是,维死汉亡?刘禅投降的时候,姜维死了?
泻药。
首先小小声说一句,是季汉,季汉哦。蜀汉是史称,汉才是真正的国号哦,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。
对,我是季汉粉)所以呢,我比较有主观滤镜啦,希望其他大佬给出更客观的评价,而且许多大佬已经有过类似的回答了。
至于我嘛。
天水麒麟,能文能武,忠义不输给他的“老师”丞相大人,武艺甚至可以让年老的子龙吃亏)季汉最后一位大将军。
p.s.其实正史上丞相并不是他的老师啦(没有这一出哦,但是某种意义上维维继承了他的军事方面吧),丞相指定继承人是蒋琬啊。
但是伯约和丞相很像,不是吗?
诸葛亮,二十七岁,出山。
姜伯约,二十七岁,入蜀。
季汉丞相,为报先帝忠陛下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征西将军,为酬伯乐守家国,零落成泥,唯香如故。
“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
“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。”
哭的我稀里哗啦。
伯约是魏国人啊,可是就是他,战斗到了后主投降之后,结局……不怎么好。我不想说。
汉尚火德,伯约为了这个国家燃烧至最后一刻,不停地为了这个国家点燃木柴。他是真真正正有季汉风骨的人,和他的前辈们、同事们一样。
至于战绩和能力,我不讨论,自有大佬来说话。但是北伐胜多败少是不争的事实。
我只知道,不论怎么说,他都是我喜欢的天水麒麟儿。
用我写过的文章里面的话来做结吧,丞相是维维的星辰。而伯约, 他的故事将被我永远铭记与传唱,他的勇气与决绝似乎照进了我的胸膛,从此以后我也将永远拥有一颗星辰了 。
我爱他。
Fin.
此处应当 @张佳玮 。张公子当年那篇关于姜维的回答我很喜欢。“仅论执着,他其实还胜过诸葛亮。”“姜维死,汉亡。”
姜维其实也算是三国褒贬争议很大的人物,有人说他能力不行,有人说他已经尽力了,我也就说说自己的看法了
姜维被黑的最惨的是放弃汉中的防御体系一事,让季汉失去了这一块战略要地。 “初,先主留魏延镇汉中,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,敌若来攻,使不得入。及兴势之役,王平捍拒曹爽,皆承此制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。 魏延当时守汉中采取的就是扼守险要,防御外层,修筑工事,守就行了,后任的王平也是延续魏延的打法。
“维建议,以为错守诸围,虽合周易「重门」之义,然适可御敌,不获大利。不若使闻敌至,诸围皆敛兵聚谷,退就汉、乐二城,使敌不得入平,且重关镇守以捍之。有事之日,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。敌攻关不克,野无散谷,千里县粮,自然疲乏。引退之日,然后诸城并出,与游军并力搏之,此殄敌之术也。”——《姜维传》。 但是姜维觉得这样子重创不了魏军,而且此消彼长自己这边会先撑不住的,于是就放开魏军进来,汉、乐二城驻兵,想让两城作为钉子据点,然后扼守重关,轻骑袭扰粮道,山路艰险,粮草一旦供给不上,再加上袭扰战术,魏军疲敝士气低落,进退不得以后,全军出击,自己再关门大狗,如果这个战略一旦成功,基本上进来的魏军要么被全歼,要么投降大半,一旦重创魏军,先不说此战日后的影响力多大,起码能打破与魏的僵持局面。
但是姜维错估计了朝内一直反对他的声音,从费祎开始就已经在反对姜维兴兵北伐。 每欲兴军大举,费祎常裁制不从,与其兵不过万人。河关、狄道、临洮三县民还) 已经很不容易了,当然,季汉灭亡他也有锅,但不是他导致的,季汉灭亡是必然的,没有姜维你反而没有可以和魏军掰手腕的将军,或许你能死守巴蜀几十年,随后被活活耗死。
万胜不能逆乾坤,一败则失汉基业。
蜀汉后期历史真的很有意思,一个王平一个夏侯霸一个姜维。
三个魏国人成了蜀国中后期军界最重要的依仗。
魏奸转为蜀奸。投降嘛,他熟。
维,国之栋梁。维死,蜀国大厦倾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