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拼音】:chéngxiàzhīméng
【解释】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。
【出处】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:“大败之,为城下之盟而还。”
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。
【示例】国有已困之形,人有不困之志。君民效死,与城俱碎,岂肯为~哉360问答。(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十五回)
【近义词】 身不由己、无可奈何、不由自主。
【反义词】自食其力、自强自力。
【成语典故】: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,在今湖北郧县西北。当时职督球连划孔班开没第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。据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载,有一次,楚国侵略绞国,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。绞国人坚决保卫,严守不出。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。“莫敖”(楚国官名)屈瑕说:“绞国人轻率,缺乏计谋,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。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,故意不派士兵保护,他空植夫洋叫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。”带兵的将领,依计而行。绞国人果然出来,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。第二天,绞国人更加大胆,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,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。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,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,一面伏兵齐起,把绞国打得大败。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“城下之盟”。“城下之盟”,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讲促输复好下(或大军压境)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。
参考资料
百科:https://baike.so.com/doc/904459-956005.html